?選購
窗簾時,遮光性的判斷需結合 “直觀觀察、實際測試、參數核對、細節(jié)驗證” 四個維度,避免僅憑 “顏色深淺” 或商家宣傳誤判,確保遮光性匹配空間需求(如臥室需全遮光、客廳需半遮光)。以下是具體可操作的判斷方法,覆蓋線上與線下選購場景:
?

一、線下選購:直觀測試 + 手感判斷(直接準確)
線下門店選購時,可通過 “現場模擬光線” 和 “材質觀察” 快速判斷遮光性,適合能接觸實物的場景:
1. 透光測試:模擬實際使用場景
這是核心的判斷方法,通過 “遮擋光線” 觀察透光程度,直接反映遮光效果:
步驟 1:找光源:選擇門店內有強光的區(qū)域(如靠近窗戶的位置、射燈下方),或用手機手電筒模擬光源(光線集中,便于觀察)。
步驟 2:遮擋測試:將窗簾面料單層(或按實際使用層數,如 “紗簾 + 布簾” 組合)覆蓋在光源前,觀察面料另一側的透光情況:
全遮光(遮光率≥90%):面料另一側完全看不到光源輪廓,僅能感受到微弱明暗變化(如手電筒照射后,對面無明顯光斑),適合臥室、影音室。
半遮光(遮光率 50%-80%):能看到光源的模糊輪廓,但無刺眼光線穿透(如陽光照射后,室內光線柔和,無直射光斑),適合客廳、書房。
透光(遮光率<50%):能清晰看到光源輪廓,光線穿透明顯(如紗簾、薄棉麻簾),僅能過濾強光、保護隱私,需搭配遮光簾使用,適合陽臺、玄關。
注意:測試時需用 “單層面料”(部分商家會疊兩層展示,易誤導),且避免在昏暗環(huán)境測試(無法準確判斷透光差異)。
2. 材質與工藝判斷:從面料特性輔助判斷
遮光性與面料的 “厚度、密度、涂層工藝” 直接相關,可通過手感和外觀細節(jié)輔助判斷:
看厚度:相同材質下,面料越厚,遮光性通常越強(如厚款聚酯纖維>薄款聚酯纖維,絲絨>棉麻);但需注意 “厚≠遮光好”(如蓬松的薄紗雖厚,遮光性仍差),需結合透光測試。
看密度:觀察面料紋理的緊密程度 —— 紋理越緊密(如高支高密聚酯纖維、加密棉麻),光線越難穿透;若面料縫隙明顯(如稀疏的亞麻、鏤空花紋),遮光性通常較弱。
看涂層:部分遮光簾會在面料背面添加 “遮光涂層”(常見為白色、銀色膠涂層),用手觸摸涂層表面,若手感平滑、均勻,無脫落痕跡,遮光性通常更穩(wěn)定(涂層可阻擋 90% 以上光線);但需注意:劣質涂層易老化脫落,可輕輕揉搓涂層,若有粉末脫落,不建議選購。
看層數:雙層或多層復合面料(如 “遮光布 + 裝飾布” 復合)的遮光性遠優(yōu)于單層面料,適合對遮光要求極高的場景(如夜班族臥室、影音室),可通過面料邊緣觀察層數(復合面料邊緣會有明顯分層)。
二、線上選購:參數核對 + 場景驗證(規(guī)避宣傳陷阱)
線上選購無法接觸實物,需通過 “商家提供的客觀信息” 和 “用戶反饋” 間接判斷,重點規(guī)避 “文字游戲”(如 “遮光”≠“全遮光”):
1. 核對 “遮光率” 參數:拒絕模糊宣傳
看明確數值:要求商家提供具體 “遮光率”(如 “遮光率 95%”“遮光率 60%”),而非模糊描述(如 “有效遮光”“強遮光”)。國標中無 “遮光率” 強制標準,但行業(yè)通用劃分是:
全遮光:遮光率≥90%(標注 “全遮光”“避光”);
半遮光:遮光率 50%-80%(標注 “半遮光”“防曬”);
透光:遮光率<50%(標注 “透光”“紗簾”)。
看測試條件:部分商家會標注遮光率的測試條件(如 “單層測試遮光率 90%”“雙層測試遮光率 98%”),需確認是否與你的使用場景一致(如你計劃單層使用,需關注 “單層遮光率”)。
警惕 “虛假參數”:若低價窗簾標注 “遮光率 99%”,需結合用戶評價驗證(大概率存在虛標);優(yōu)先選擇有 “第三方檢測報告” 的品牌(報告中會明確遮光率測試結果)。
2. 參考用戶評價與曬圖:關注 “真實場景反饋”
找 “透光曬圖”:在商品評價中搜索 “遮光”“透光”“陽光” 等關鍵詞,查看用戶在實際環(huán)境中的曬圖(如 “白天拉簾后臥室的光線”“晚上開燈后外面是否能看到內部”),重點關注朝東 / 朝西窗戶的用戶反饋(早晚陽光直射,更能體現遮光效果)。
看 “長期反饋”:部分窗簾使用 1-3 個月后,涂層會脫落、面料會透光性增強,需關注 “追評” 中是否有 “遮光性下降” 的反饋(如 “洗后遮光變差”“暴曬后透光明顯”)。
問客服 “具體場景”:向客服明確你的需求(如 “臥室朝東,需要早上不被陽光晃醒,這款夠不夠?”),若客服僅模糊回答 “夠遮光”,而非承諾 “拉簾后無明顯光線”,需謹慎選擇;可要求客服提供 “實際遮光視頻”(部分品牌支持)。
3. 查看面料成分:從材質特性輔助判斷
線上選購時,通過商品詳情頁的 “面料成分” 可初步判斷遮光性:
高遮光材質:詳情頁標注 “100% 聚酯纖維(遮光款)”“絲絨”“雪尼爾(加厚)”“遮光涂層布”,通常遮光性較好;
中低遮光材質:標注 “棉麻(薄款)”“亞麻”“紗”“蕾絲”,通常遮光性較弱,需搭配遮光簾;
避坑提示:避免選擇 “化纖混紡(未標注遮光)”“薄款印花布”(印花圖案可能導致面料密度不均,透光性不穩(wěn)定),除非明確標注遮光率。
三、通用判斷技巧:避開 “常見誤區(qū)”
選購時易因 “主觀認知偏差” 誤判遮光性,需避開以下 3 個誤區(qū):
1. 誤區(qū) 1:“顏色越深,遮光性越強”
顏色深淺與遮光性有一定關聯,但并非絕對:
相同材質下,深色(如深灰、墨綠)比淺色(如米白、淺藍)遮光性略強(約 5%-10%),但差異有限;
若淺色面料有 “遮光涂層”(如白色遮光布),其遮光性會遠優(yōu)于無涂層的深色面料(如深灰薄棉麻);
示例:白色涂層聚酯纖維簾(遮光率 90%)>深灰無涂層棉麻簾(遮光率 60%)。
結論:顏色僅作參考,核心看 “涂層、厚度、密度”,并結合透光測試。
2. 誤區(qū) 2:“紗簾 + 布簾組合,一定夠遮光”
紗簾本身無遮光性(僅透光不透視),組合的遮光性完全取決于 “布簾”:
若布簾是半遮光(遮光率 60%),即使加紗簾,整體遮光性仍為 60%(紗簾無法增強遮光);
若需 “白天拉紗簾透光,晚上拉布簾全遮光”,需確保布簾是 “全遮光款”(遮光率≥90%),而非依賴紗簾。
3. 誤區(qū) 3:“洗后遮光性不變”
部分窗簾清洗后會因 “涂層脫落、面料收縮” 導致遮光性下降,需提前確認:
可機洗的遮光簾(如聚酯纖維):選擇 “涂層耐洗” 的款式(詳情頁標注 “可機洗,遮光性不變”),避免水洗后涂層脫落;
干洗材質(如絲絨、天鵝絨):需干洗,避免水洗導致面料變形、密度變松,影響遮光性;
測試方法(線下):可蘸少量水輕擦面料涂層,若涂層無脫落、無暈染,耐洗性通常較好。